劈一条给孩子的路
——观《南平红荔》有感
如烟如丝的春雨中,带着几分期盼,走进影院观看了向党的十八大献礼重点影片----《南平红荔》。影片以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詹红荔为原型,描述了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生动再现了詹红荔帮扶挽救“问题少年”的场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观后的心中如同大海的浪花心潮澎湃。
影片带给我很沉重的思考:“问题少年”何刚走出高墙,却不能融入孩子们,不能和孩子们交流,不能和孩子们打球,被社会所抛弃,自卑的心理驱使孩子泡进网吧;李成龙,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能被学校接纳,因破了银行的防火墙再次入狱;方超偶尔失足拿了一部笔记本,在工作中被老板误解,南下打拼三个月,他拼了多少次,又被拒绝了多少次,只得从16层楼跳下,结束了花季般的生命……一个个血淋淋的情景触及我的神经: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重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试想谁没有犯过错误?更何况是孩子呢?在我们身边,不也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孩子吗?身为教育工作者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詹红荔用爱心和责任进行了诠释:“他是个孩子,而我是个法官,我们得用法律这个武器为这些孩子在社会上劈开一条路,一条给这些孩子的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去关爱孩子,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立足于学生,服务学生;面对问题,不回避,正视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劈一条给孩子的路,教师需要多一份爱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唤醒埋藏在孩子们心底的良知和潜能,这是怎样的一种呼唤呢?这是爱的呼唤!
教师的爱心是教育“问题学生”的基础。假如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即使教育了,没有一定的情感基础,那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这个爱心并不是无限度的,空泛的,它具有十分确切的含义。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爱心主要体现三个层面,那就是“师爱”、“母爱”、“友爱”,教师除了作为老师这个角色以外,同时还要担当父母、朋友的角色,因此,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母爱、友爱的渗透有利于工作的更好开展。作为父母的角色,我们要使问题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关心他们成长的一点一滴;作为朋友的角色,我们要与他们促膝交谈,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深厚的友谊;作为老师,我们要对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予以表扬和肯定。多种角色的互换,多种爱意的交融,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性的难题,每个国家都很重视,中国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将犯罪的念头消灭在萌芽之中。看过《南平红荔》的都知道,詹红荔法官是用“心”在对待这些失足少年,她是所有失足少年的“新妈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她就像出于淤泥而不染的芙蓉,倾心帮扶挽救失足少年,用自己的职业操守维护了一方少年的心灵净土。影片中出现的“糖桥”首尾呼应。辞海中对桥有这样的解释——跨越障碍的通道。教师应该就是引路人,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放松,不让他们掉进万丈深渊。
教师的爱心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味良药。假如说影片《南平红荔》中的何刚、李成龙、方超平时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怀和无私的爱,老师能用爱的教育感化他们,教育他们,他们可能也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也不至于结束自己花样的生命。斯霞老师曾说过:“一切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来自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的灵魂,这是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用不完的、取之不尽的,爱能产生连锁反应,能传递,能扩大,能增值,教师对学生多的关爱,不仅能感化学生,也会感动着家庭,也会不断地感化着社会。
二、劈一条给孩子的路,教师需要多一份责任
影片对何刚、李成龙、方超3位典型失足少年的描写,更是突出詹红荔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式方法和情感态度。詹红荔与同事们总结出一套颇具特色的“三三九不工作法”:审判前“三个不开庭”;阅卷后对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成长经历没调查清楚的,不开庭;没有与被告人见面,进行一次心理疏导的,不开庭。庭审中“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没有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庭审后“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没有到位的,不松手;回归社会后思想出现反复或问题没有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得到落实的,不松手。
古人云“见贤思齐焉”,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便思考了:詹红荔能做出这么不平凡的成绩,需要她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她无怨无悔并乐在其中。她的工作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责任感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引领孩子成长的导师,责任感是作为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有了这份责任心,教师才会乐业、敬业,也能一辈子“诲人不倦”。 三、劈一条给孩子的路,教师需要多一份尊重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尤其是“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同学平等的对待,心里常常出现扭曲,处于受孤立、被歧视的地位,渐渐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最震撼我的是方超。“我只是好奇偷了一台电脑,只是我没想到这台电脑这么贵,贵到我用一生都还不清……”。那样鲜红的生命,那样花季的少年,最终没能打败社会的势力与无情。从十六楼上跳下去的方超一定想不明白,为什么社会告诉我们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他改了,再也不会了,而社会却又不认账了?方超是那么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因为他相信老师说过“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可现实总是那么惨酷,社会不承认方超的知错,方超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宽容,致使他走上不归路。方超的死,为我们敲响了教育的警钟,呼吁我们要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多一些宽容和忍耐,消除“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步出影院,春雨淅沥,洗涤着我的心灵,这时,突然感到天空是那样宁静,因为那里有一条为孩子劈开的路……
|